家乡观众盛赞民族歌剧“马向阳”
来源:青岛日报时间:2018-03-21 09:16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当具有浸透生活的艺术洞察力和强大的时代感召力,青岛“马向阳”做到了。
“槐花飘落季节换,心底无私天地宽,一片荫凉一曲平安。”昨日,由青岛原创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家乡的人民会堂里完成了最后一场汇报演出,受到了家乡观众的热烈追捧。
一路走来,《马向阳下乡记》留下了一串光辉的足迹:去年12月16日,亮相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被业界专家誉为“一部接地气、有温度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今年3月8日,在由文化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及“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上,作为展演活动的揭幕大戏惊艳北京,获得了著名歌唱家雷佳、话剧《士兵突击》导演彭澎在内的大咖倾情推荐……用载誉归来、荣耀家乡来总结这次汇报演出,并不为过。
《马向阳下乡记》的“走红”,意味着青岛精品文艺项目创作继舞剧《红高粱》、舞剧《法显》之后,再一次迎来历史性突破。回望来时路,我们不妨回溯至2017年——青岛“马向阳”梦开始的地方,从扶贫又扶智的故事理念,到打造新时代民族歌剧现实主义“新标杆”的创作目标,那些当初的宏伟布局现在都已落子有声。
回馈家乡
“马向阳”唱响时代“心声”
连续两日,载誉归来的《马向阳下乡记》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与家乡观众重逢,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熟悉的故事,青岛观众自然是倍感亲切。
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时而被台上风趣诙谐的表演逗得大笑,时而被剧中真挚朴实的情感感动,大槐树村的故事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优美的唱段,动人的旋律,饱满的激情,充满了浓郁的山东本土风格和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六场戏、四十多个唱段,这部青岛原创的民族歌剧让观众始终沉浸在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当该剧大幕落下,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第一次听咱们山东特色的歌剧,感觉形式很新颖,内容很亲切,唱词也很有地域特色,我是看得很过瘾。”今年62岁的袁家兴在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表示。
而家住市南区的李辉男则告诉记者,这部歌剧带给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接地气”, “看着村里鸡毛蒜皮的事,感觉马向阳这个村官当得非常不容易。以前看的是电视剧,现在看了歌剧,更觉得第一书记的奉献精神不简单,我觉得这是一部深入浅出、以小见大的好作品。”
这部表现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精准扶贫、带领村民们走向富裕道路的当代农村喜歌剧,不仅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还获得了岛城文化观察者的盛赞。
青岛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王溱表示,“作为艺术形象,马向阳不仅是时代造就的楷模,同时又是广大农村急需的基层干部化身。将这样一个“高大上”作为“一号”形象来塑造,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要求,也符合时代需要。所以,在选材上,青岛歌舞剧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准确而过硬。”
《青岛文学》编辑部主任张彤表示,“该剧紧扣精准扶贫的新时代新使命,用民族化的舞台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多年来一直关注青岛舞台剧创作的一位观众,我看过马剧后,倍感振奋与欣喜:它真的是一部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文化自信,又十分具有观赏性的舞台剧。
青年作家王国梁表示,“作为诞生在青岛本地的一部正剧,取材于农村,扎根于人心,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实现了艺术服务于人民的最终归属,也让有幸观演的首批观众切身感受到了艺术带给人的享受与震撼。”
而国内业界大咖也不吝赞美之词。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鸣表示,虽然《马向阳下乡记》是一部“喜歌剧”,但是其中不乏真实感人的泪点,“让人笑却不胳肢人,让人哭却不煽情”。他认为这部歌剧的许多对白、情节能够让现实中的第一书记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剧就不仅仅是艺术的成功,而是一部艺术性和政治性相结合的作品。”
著名歌唱演员雷佳现场称赞这部现实题材的歌剧“有意思,让人一直想看到最后。”中国行业报协会编辑赵雪纯评价:“歌剧的魅力之一是结束后,总有几句歌词歌曲让人朗朗上口,《马向阳下乡记》就有不少让人上口的歌词。从内容上来讲,这是一部既有艺术气息又有浓浓写实风格的歌剧。”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团长李劲则用打油诗为该剧点赞:“歌剧满天,洋洋大观。今有向阳,迎春初绽。又听云飞,再看定山。跨界晓君,风光无限。”国家一级导演、话剧《士兵突击》导演彭澎也留言:“《马向阳下乡记》一幅绚丽的乡土风情画卷。”
主创团队
打造民族歌剧新标杆
2017年初,文化部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进行扶持。为此,文化部还成立了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著名剧作家贺敬之为顾问、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担任主任,郭兰英、徐晓钟、杜鸣心、羊鸣、赵季平等业界专家、艺术家担任委员。
青岛推送的《马向阳下乡记》从全国各省市报送的10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这对于青岛文艺创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对于多年没有涉及民族歌剧的青岛院团来说,创作这部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出席该剧发布会时指出,创作这部民族歌剧对于青岛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所谓“大事”,是指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从全国选出了9部作品进行重点扶持,而这9部入选项目中只有两部是现实主义题材,《马向阳下乡记》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此剧不仅代表青岛,更代表国家的民族歌剧艺术水准。而所谓“难事”,是指青岛市歌舞剧院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排歌剧了,而创排这部剧时间紧、任务重、观众期待高、主创人员责任重,需要组建一支很强的队伍去承担创作任务。
复兴民族歌剧,青岛有担当,一支强大主创团队应运而生。
“《马向阳下乡记》走的路子比较正,从顶层设计,一步步地踏实走到今天。”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黄港介绍,该剧由黄定山担任总导演,臧云飞作曲,代路、廉海平编剧,集合了青岛市歌舞剧院全院之力打造。
“我们邀请了全国顶级的团队来创作:著名导演黄定山,有着丰富的指导民族歌剧的经验;臧云飞作曲,他写的歌曲脍炙人口,他那种对音乐的痴迷让人佩服;编剧是著名剧作家代路,他对农村题材非常熟悉,可谓烂熟于心。”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黄港说,“黄定山导演是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向演员言传身教驾轻就熟。排戏的过程,变成了培训教育的过程,这部歌剧排演的同时给我们带出了一支歌剧演出队伍。”
黄定山导演在当初就表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当代乡村喜歌剧”是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最初定下的总基调。他同时强调,要创作一部“好听”又“好看”的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歌剧,争取成为继“《小二黑结婚》之后,新时代下,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民族歌剧的标杆性作品。”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当代乡村喜歌剧,“对其舞台风格的精准把握,就决定了这一作品在创作方式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不同,跟创排悲剧、正剧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黄定山说,要在舞台上实现的时候,每一个字的内涵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个歌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将视角聚焦于山东农村,呈现出这方水土的精气神。”
“在登高雅殿堂前,先下田间地头。”黄定山说,《马向阳下乡记》是现实题材歌剧,主要观众群是乡村老百姓,于是剧组尝试走向广阔的农村,所到之处,大槐树村的故事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演出现场台上台下欢声笑语连成一片,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哪是演员,哪是观众。
比如为了表现鲜活生动的当代农村生活,黄定山带领主创人员扎进青岛周边一个生态园区,正是在这里,一位当地的第一书记杨志强带领村民“一颗草莓富全村”。主创人员索性将杨志强拉进“马向阳主创微信群”,并不时请他提修改意见。
深入生活,是现实主义题材文艺创作的唯一钥匙,《马向阳下乡记》主创团队深谙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