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又扶智 “马向阳”皆给力
来源:青岛日报时间:2018-03-22 09:16
2017年8月30日,在青岛大剧院,青岛的观众与全国业内专家、人士,一同见证了青岛原创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首演,现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
剧中,农科院助理技术员马向阳带着科学实验的“青育二号”种子,来到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大槐树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大家摆脱贫困,走上了共同致富道路;台下,100多位现实中的第一书记到场观看,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像剧中的马向阳,‘第一书记’虽然积极要求去村里立志扶贫,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但当真的遇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黄港说,“选派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带领老百姓脱贫,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通过《马向阳下乡记》的演出,当老百姓看到‘第一书记’遇到困惑和疑难时,就会给予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部剧实际上是给‘第一书记’打气、鼓劲、加油和撑腰的。”
载誉归来的《马向阳下乡记》在人民会堂与家乡观众的重逢,充满了浓郁的山东本土风格和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观众始终沉浸在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当该剧大幕落下,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平度崔家集镇大刘家庄村的第一书记曹多奇说,“《马向阳下乡记》一剧启示我们,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在经济落后、观念滞后的农村地区,没有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人才和新观念的加入,封闭保守和落后就不可能消除。同样,青年干部也只有在一线工作中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才能真正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平度西王家疃村的第一书记丁会元说,“《马向阳下乡记》的出现令人眼睛一亮,我们看到了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担当。感觉这部剧的编剧是非常有生活体验的,写的东西都比较真实,比如剧中的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有的村民就问带了多少钱,这些遭遇我在当第一书记的时候也遇到过。而且,我感觉这部戏的艺术性也非常高,看的时候非常受启发,比如马向阳的一些做法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当然不是说具体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是他对待老百姓的态度。”
“我们现在讲‘扶贫’,其实中国真的有贫可扶,这部戏就在讲老百姓的故事,关注最基层的问题,这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曾语重心长地说。
2017年10月,青岛市文化扶贫巡演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镇藏马山扶贫示范点举行,《马向阳下乡记》就在露天广场开始了第一场扶贫演出。 “没想到歌剧是这样的,挺好听的,也能看得明白。 ”像很多抱着“看不懂就撤”心理的观众一样,当地村民张淑均从“随便瞅瞅”到“看得入迷”,经历了一次对民族歌剧的重新认知。
“扶贫攻坚,既要扶志,也要扶智。”黄港说,文化扶贫,剧组去农村演出,老百姓看《马向阳下乡记》,本身就是扶贫扶志、扶智的过程。
乔佩娟表示,把现代农村的众生相拿到舞台上反映“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很不容易,“我看剧本的时候都犯愁这部戏该怎么排,没想到导演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风格对了。”
几个月后,经过不断地修改、磨合,《马向阳下乡记》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再度大放异彩。
演出之后,中国歌剧节组委会特别举行了专家讨论会,通过“一剧一评”的方式对每个剧目进行评估。
会上,文化部专家给予了《马向阳下乡记》超高的评价,认为其以丰富的题材内涵和对乡村故事的演绎,围绕中央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时代主旋律,深化了“中国故事”的多元结构,充实了当代农村的形象,也将新时代“第一书记”的时代使命、精神面貌全方位呈现给观众。
在《马向阳下乡记》进京展演前的一场下乡巡演中,一位当地的村民就跑到后台对主创们说:“这个戏就是演的我们自己,我们村里的扶贫干部就是这样领着我们干的,‘第一书记’根据我们村土壤特点,带领我们建起了大棚,种上了草莓,我们村现在成了草莓专业村,收入成倍地增加。”
文艺观察
青岛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王溱:
“马向阳”,向阳的追求
纵观中国歌剧舞台,历史题材一直是重头戏。观众耳熟能详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刘三姐》,包括新世纪出现的《伤逝》《木兰诗篇》等,无不是历史题材。而《马向阳下乡记》是典型的现实题材。采用现实主义题材,这本身就要有勇气和底气。当代人说当代事,尤其用一台大剧来表现,既困难又有风险。眼皮底下发生的事观众太了解太熟悉了,编不好演不好“弄巧成拙”不说,谁也不敢保证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青岛歌舞剧院知难而上,不畏艰险,果断地迈出了向困难挑战的步伐,而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确实难能可贵。
马向阳是城里农科院的一个小干部,因为工作需要,被委任为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是2010年前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所谓“帮扶”,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帮扶村担任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就是依此背景拍摄的。马向阳心系百姓,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主持公道,秉持正义,是非分明,自始至终把乡亲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电视剧播放后反映颇好,还被誉为“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动教材”。而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与同名电视剧同工异曲,脱胎于其,升华于其,令人耳目一新。
《青岛文学》编辑部主任张彤:
从马向阳怕狗谈起
由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这样一部充满正能量,反映新时代社会面貌,又充分调动各种舞台手段呈现出来的一部好看的作品。
《马》剧的人物形象性格丰满,且大都带有充分的喜歌剧的色彩。最典型的当然是梁会计,这个角色就像传统戏曲里的丑角,见风使舵、胆小怕事,却在无形间充当起主要矛盾双方穿针引线的作用。四位女村民,正像《图兰朵》里的平、庞、彭一样,笑料百出,却又起到了删繁就简,加快情节进度以及渲染情绪、交代背景等多方面的作用。一身正气的马向阳,则有一个令人捧腹的缺点——怕狗,这是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技巧,如果直奔高大全而去,人物就会显得不真实。
不可否认,主旋律的作品因为基调是既定的,往往在剧情与人物的设计中受到许多限制,而显得不可信。《马》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问题,舞台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能舞得有声有色,这是成功之处。
民族歌剧的戏剧形式对今天的观众是稍嫌陌生的,《马》剧充分调动了舞台手段,较多地汲取了地方戏曲甚至曲艺的营养,所呈现出的面貌十分亲切,这应该算是《马》剧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青年作家王国梁:
曲终人心现
我国歌剧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特色。艺术来源于生活,歌剧在我国的发展结合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像刚刚排演的这部《马向阳下乡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马向阳下乡记》以回乡扶贫的“第一书记”为故事蓝本,讲述了“第一书记”马向阳回乡扶贫所遭遇的困难坎坷以及与村民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在众人齐心协力下,马向阳带领村庄走向富裕的生动故事。
以往看西洋歌剧,总给人一种飘在空中的不真实感,仿佛只有将灵魂出窍才能体悟到其艺术的真正魅力。而《马向阳下乡记》却自始至终将观众“钉”在位子上,通过舞台、乐池、看台三段式布局的有力配合与相互补充;通过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通观众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感官通道;通过故事的起伏跌宕牢牢锁定观众的心理期待和关注焦点;通过所有演职人员的唱、说、演、奏使得整部作品流畅而完整,亮点不断,惊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