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青岛 > 文化名人 >

蒋丙然与青岛观象台

来源:青岛日报时间:2018-02-27 09:07

   青岛也被誉为海洋科学城,以集中了众多海洋科研单位和高校为特色,其实,青岛海洋科研特色的源头,可以说是来自青岛观象台,尤其是与曾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气象学家蒋丙然密不可分。
 
   关于蒋丙然,综合史料可简介如下:蒋丙然,福建闽侯人。系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1883年9月,蒋丙然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仁光是光绪十九年的举人,曾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蒋丙然自幼聪颖好学,受父亲“提倡西学,注重实业”的影响。于1905年到上海先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后入上海震旦大学物理科学习。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获得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1913年夏,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1922年,他出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直至抗日战争期间青岛沦陷止……也正是在青岛担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十多年里,蒋丙然成为现代青岛科学历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位拓荒性的人物。
 
   始建于1898年的青岛观象台,在当时,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远东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青岛观象台的建立,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正是他在其《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一书中的建议,他希望按照德国汉堡海洋观测站的模式建设青岛观象台,使之成为中日海洋气象观测的中心。德国租借青岛后,即开始建议建立气象和天文观测站,几年下来位置不断变化,观测站点在不断建设中,1905年6月,观测点移到了当时的“水道山”,也就是现在的观象山——正因青岛观象台在这座小山上的建立,这座山也就被称为观象山。
 
   从1908年开始,一直到1911年完成,在这座山上建筑完成了欧洲中世纪城堡样式的观象大楼,即德国人所谓的“皇家青岛观象台”。1914年,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日军攻占青岛,也接收了青岛观象台,但将其改名为“青岛测候所”。一直到1922年,蒋丙然代表青岛观象台接收了日本人管理的青岛测候所,之后并出任了青岛观象台的台长。
 
   蒋丙然从日本人手里接收青岛观象台时还是有过一番波折的。1921年冬天,于华盛顿闭幕的九国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要求日本将其在“一战”后占领的青岛和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日本人答应了所有条件,惟独留下了青岛观象台。日本人的理由是中国没有合适的技术人员能够让这个观象台顺利运转,胶州湾来来往往的各国船只,会失去科学的指挥和管理,将给这个繁忙的港口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不过,他们还是留下了最后一道口子——只有时任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的蒋丙然能够胜任这里的工作,如果他来上任,观象台马上就交。
 
   当时,蒋丙然已经蜚声业界。在他的一手推动下,1913年中国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事业。自行设计了量雨计和英式百叶箱,又从国外购置了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和干湿球温度表,每天早中晚观测温度、湿度和气压各三次,风雨无阻。通过蒋丙然的努力,东亚16处重要地点——东京、长崎、贝加尔湖、马尼拉、关岛等地的气象资料,以免费急电的方式,每天两次拍发至中央观象台。1916年元月,中央观象台正式每天两次向社会作天气预报,上午9时在台内悬挂信号旗,晚间由北京各报馆向社会公布。这便是我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开端,蒋丙然也被当时的舆论称为“开千年未有之先河”。
 
   蒋丙然担任青岛观象台台长时,远东三大观象台的另外两个观象台还在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手里。在蒋丙然的主持下,1925年,青岛观象台开始用现代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这儿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它为中国积累了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资料;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世界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所得成果位居世界前列;1931年,蒋丙然又主持建立我国第一座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这个有着手摇天窗和流线型圆顶的欧式建筑,不仅成为青岛这座新兴城市的一个地标,还标志着中国的天文气象事业完全步入现代行列;1932年,青岛观象台又参加了第二届万国经度联测(1984年,中国天文学会为纪念这两次国际经度测量的成功参与,特意在青岛观象台山上,竖立了“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十多年间,蒋丙然在青岛的存在,被视为“中国现代科学精神复兴的标志”。
 
   中国的现代海洋科学研究也起步于青岛观象台。1928年初,戏剧家宋春舫暑假来青岛避暑,寄寓蒋丙然家中。闲谈中,宋春舫说他曾参观摩洛哥海洋博物馆与海洋生物博物馆,认为就青岛三面环海的自然环境而论,应开办一个海洋研究所。宋春舫的话得到了蒋丙然的赞同。之后,宋春舫写了一篇《海洋学与海洋研究》的文章,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上。文章发表后,引起青岛市政当局的注意,加上蒋丙然的积极鼓动,1928年11月15日青岛观象台设置了海洋科。宋春舫被委任为首任海洋科科长。
 
   在蒋丙然组织下,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天测量前海及大港海水表面温度,每天观测记录潮汐涨落,统计历年潮汐记录,绘制候潮曲线,编制潮汐预报表,赠发有关机关及船舶军舰,以服务于渔业及航运。自1929年1月起,每月借用警察局巡逻艇,测量胶州湾及近海一带海水各层水温及海流方向和速度,采集海水及海底沉淀物。1932年5月8日开馆的青岛水族馆,亦由蒋丙然兼任馆长。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间,青岛观象台还主持进行了4次海洋调查,1932年建起海洋物理实验室、自制氢气,分析海水盐分、密度、酸度、泥沙比例及钙质成分。对青岛地区海洋生物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各种藻类、鱼类及多种海洋生物,并掌握了其大致分布规律。
 
   蒋丙然对海洋科的研究成绩及有关海洋研究图书资料极为重视,凡有成绩均公布于众,如“胶州湾潮汐之研究”、“胶州湾海水温度”等论文,均译成英文,送到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宣读,以期扩大国际影响得到图书资料之交换,凡海洋巨著即设法选购,到1933年为止,青岛观象台有关海洋学的书籍已达百余种。蒋丙然主持操办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战爆发后、青岛沦陷前,1937年7月14日晚上,市长沈鸿烈亲自给蒋丙然打电话,通知其撤离青岛。抗日战争中,蒋丙然滞留北平,曾任沦陷区“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曾回到青岛,筹建山东大学农学院。1946年冬赴台北担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讲授气象学。1966年12月24日,蒋丙然病逝于台北。
 
记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