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文化+旅游” 扶贫显成效
来源:中国文化报时间:2018-07-06 10:38
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巍巍秦岭高耸入云,在九曲回肠的山路上绕了数小时,记者一行人才深入到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文县资源富集、气候宜人、多民族聚居,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却因山大沟深、石多土薄,且地质灾害频发,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
近年来,文县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围绕“文旅强县”的战略目标,以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减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日前,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赴甘肃省陇南地区采访调研,深入了解该县文化、旅游扶贫情况。
政府牵头,文旅扶贫显成效
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2011年被确定为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7年被确定为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区)之一。
近年来,文县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白马河景区、碧口古镇景区、天池景区为核心,以各乡村旅游扶贫村为节点的“三心驱动、多点布局”的旅游空间布局。
记者一行人到达文县时,恰逢第三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开幕式文艺表演《天池神韵》设在文县天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疑似天上落”的一汪碧泉四周,聚集着数千名慕名而来的游客,白马山歌、洋汤号子……地域特色鲜明的节目令观众目不暇接。此次旅游节还包括游览天池和黄林沟、体验白马民俗风情、采摘茶叶等活动。文县县长张立新表示,该旅游节是文县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的一个缩影,以期实现“以节造势、以节促游、以游兴市”,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除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外,当地近年来还组织了白马人火把节、拜水节、碧口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大大提升了文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居民的收入。
乡村旅游,让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白马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文县是其最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当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白马村寨——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时,遒劲粗犷的池哥昼、火圈舞正在上演。精彩的民俗表演、独具特色的白马民居,为这座久藏深山的村寨带来了数万名远方的客人。
“过去在村里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到了夜晚,周围特别安静。”草河坝村村民周明辉说,旅游活动的开展让村寨“旧貌换新颜”,他把自家房子修葺成民宿,用野菜、熏肉等当地特色美食招待客人,“住宿最近一直爆满,一年最多能赚二三十万元。”这样的农家客栈在全村共有15家,床位100余张,带动贫困户就业1000余人。
据张立新介绍,除草河坝村外,在白马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保存较完好的石门沟、李子坝等村落,都有这样的民居。政府依托白马民俗文化,鼓励周边农民修缮庭院建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开展白马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2017年,政府对18家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发放补助资金,每户2万元,并开办景区知识、农家乐服务规范、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培训从业人员320人次。”张立新介绍,今年1月至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52.42万人次,累计综合收入2.38亿元。
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外销。当地政府打造“生态+游购”模式,把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种植融入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商品和旅游购物平台,贾昌柿饼、中寨纹党参、碧口茶叶等深受游客青睐。文县碧口陇兴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兴告诉记者,很多人的传统印象认为甘肃气候干旱,不可能产茶叶,“我就是要用旅游改变他们的印象。”于是,他尝试邀请了一批游客来碧口茶园采摘茶叶、体验农家乐,“100余名游客共带走了10多万元的茶叶,一些贫困户茶农从中受益匪浅。”他说。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焕发生机
30岁的马阳兵是白马民俗、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哥昼的表演者。他从小参与池哥昼活动,十几岁开始正式学习。由于贫困,跟村寨中其他青年一样,马阳兵成年后便外出务工,直到2010年才回到家乡。“池哥昼以前只在正月跳几天,现在发展旅游,只要有游客就会跳。”他说。池哥昼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林机也告诉记者,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像马阳兵这样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这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而且通过旅游表演,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除池哥昼外,白马人的沙嘎帽、服饰、饮食、装饰艺术等也都独具魅力。当地负责人无不感慨,文县坐拥民俗文化资源富矿,而如何开发民俗资源成了扶贫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并保护中寨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等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成立了白马河石门沟民族花艺术团、白马民俗原生态表演队以及白马河琵琶弹唱队等,积极打造白马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旅游消费人群,吸引众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使乡村旅游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文县民俗文化还吸引了全国文创专家的目光。“我最早走进白马村寨是在2012年,当时就被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吸引,后来我们用四年半的时间,12次进村考察收集当地的民俗图案和装饰艺术,搭建白马藏族图谱数据库平台,其中有6000多个民俗图案。”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邓亚楠表示,通过搭建数据库、开展文创研发、培养创作人才,白马民俗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今年2月,他们举办了首个白马藏族文创大展,并计划今年10月去英国展出。“在文创基础上,我们设计开发了258件旅游产品,包括服装、背包、装饰画等,目前已有一部分批量产出并在旅游节上售卖,受到了外地游客的欢迎。”她说。
近年来,文县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围绕“文旅强县”的战略目标,以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减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日前,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赴甘肃省陇南地区采访调研,深入了解该县文化、旅游扶贫情况。
政府牵头,文旅扶贫显成效
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2011年被确定为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7年被确定为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区)之一。
近年来,文县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白马河景区、碧口古镇景区、天池景区为核心,以各乡村旅游扶贫村为节点的“三心驱动、多点布局”的旅游空间布局。
记者一行人到达文县时,恰逢第三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开幕式文艺表演《天池神韵》设在文县天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疑似天上落”的一汪碧泉四周,聚集着数千名慕名而来的游客,白马山歌、洋汤号子……地域特色鲜明的节目令观众目不暇接。此次旅游节还包括游览天池和黄林沟、体验白马民俗风情、采摘茶叶等活动。文县县长张立新表示,该旅游节是文县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的一个缩影,以期实现“以节造势、以节促游、以游兴市”,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除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外,当地近年来还组织了白马人火把节、拜水节、碧口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大大提升了文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居民的收入。
乡村旅游,让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白马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文县是其最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当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白马村寨——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时,遒劲粗犷的池哥昼、火圈舞正在上演。精彩的民俗表演、独具特色的白马民居,为这座久藏深山的村寨带来了数万名远方的客人。
“过去在村里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到了夜晚,周围特别安静。”草河坝村村民周明辉说,旅游活动的开展让村寨“旧貌换新颜”,他把自家房子修葺成民宿,用野菜、熏肉等当地特色美食招待客人,“住宿最近一直爆满,一年最多能赚二三十万元。”这样的农家客栈在全村共有15家,床位100余张,带动贫困户就业1000余人。
据张立新介绍,除草河坝村外,在白马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保存较完好的石门沟、李子坝等村落,都有这样的民居。政府依托白马民俗文化,鼓励周边农民修缮庭院建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开展白马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2017年,政府对18家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发放补助资金,每户2万元,并开办景区知识、农家乐服务规范、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培训从业人员320人次。”张立新介绍,今年1月至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52.42万人次,累计综合收入2.38亿元。
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外销。当地政府打造“生态+游购”模式,把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种植融入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商品和旅游购物平台,贾昌柿饼、中寨纹党参、碧口茶叶等深受游客青睐。文县碧口陇兴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兴告诉记者,很多人的传统印象认为甘肃气候干旱,不可能产茶叶,“我就是要用旅游改变他们的印象。”于是,他尝试邀请了一批游客来碧口茶园采摘茶叶、体验农家乐,“100余名游客共带走了10多万元的茶叶,一些贫困户茶农从中受益匪浅。”他说。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焕发生机
30岁的马阳兵是白马民俗、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哥昼的表演者。他从小参与池哥昼活动,十几岁开始正式学习。由于贫困,跟村寨中其他青年一样,马阳兵成年后便外出务工,直到2010年才回到家乡。“池哥昼以前只在正月跳几天,现在发展旅游,只要有游客就会跳。”他说。池哥昼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林机也告诉记者,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像马阳兵这样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这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而且通过旅游表演,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除池哥昼外,白马人的沙嘎帽、服饰、饮食、装饰艺术等也都独具魅力。当地负责人无不感慨,文县坐拥民俗文化资源富矿,而如何开发民俗资源成了扶贫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并保护中寨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等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成立了白马河石门沟民族花艺术团、白马民俗原生态表演队以及白马河琵琶弹唱队等,积极打造白马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旅游消费人群,吸引众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使乡村旅游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文县民俗文化还吸引了全国文创专家的目光。“我最早走进白马村寨是在2012年,当时就被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吸引,后来我们用四年半的时间,12次进村考察收集当地的民俗图案和装饰艺术,搭建白马藏族图谱数据库平台,其中有6000多个民俗图案。”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邓亚楠表示,通过搭建数据库、开展文创研发、培养创作人才,白马民俗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今年2月,他们举办了首个白马藏族文创大展,并计划今年10月去英国展出。“在文创基础上,我们设计开发了258件旅游产品,包括服装、背包、装饰画等,目前已有一部分批量产出并在旅游节上售卖,受到了外地游客的欢迎。”她说。